他們的故事打動著每一個人
□本報記者 應芳娟
早報訊 尋找您身邊的芳芳和圓圓!昨天,早報的“征集令”一出,又接到許多讀者的熱心電話。一個又一個辛酸感人的故事從電話那端傳來,懂事的孩子,努力的家長,他們感動著早報編輯部每一個人。
單親媽媽為孩子努力生活
小男孩叫輝輝,六年級,來自諸暨。這個清秀的男孩從一年級開始就學會了自己煮飯,自己照顧自己。因為他的父母在他6歲那年離異了,他一直跟著媽媽。
媽媽孟女士已經(jīng)換過多份工作,只為維持自己和兒子在杭州的生活。
讓孟女士欣慰的是,兒子真的很懂事,也很優(yōu)秀。“他絕對是男生中的佼佼者。”王翠琴用這句話來評價輝輝,“不但學習成績好,還是班里的體育委員。”但更重要的是,這個男生非常喜歡幫人。
“有一次,跟輝輝聊天,他說鄰居小孩作業(yè)不會做都是他去教他們的。”王翠琴問為什么,孩子的回答讓她感觸良多。“因為媽媽說,她平時不在家,隔壁的人家都很照顧我,所以我們也要對人家好。”
聽力障礙的她一直很努力
小女孩叫柴懿娜,五年級,來自麗水,神經(jīng)先天性耳聾。但她卻靠著助聽器,看老師的嘴形,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學,而且,成績始終在班里名列前茅。
柴懿娜的家在筧橋的一間農(nóng)民出租房里,外面七八平方米的房間是爸爸媽媽和弟弟住的,只能容納一張小床的儲藏間就是她的小天地,雖然床兩側堆滿了箱子,但小女孩還是很滿足,因為她有屬于自己的空間。
小女孩的父母在四堡一個菜場賣菜,每天早出晚歸。從一年級開始,娜娜就自己上學、回家,等吃上晚飯往往已經(jīng)到了晚上8點 。她每天2元錢的零花錢,不但要買早飯,還得省下來在傍晚的時候買東西填肚子。“我們的活沒辦法,只能這么晚給她帶飯回來。”媽媽饒女士望著女兒,一臉的內(nèi)疚。
可小姑娘一直很堅強。在家里,她悉心照顧弟弟,還幫媽媽干家務。
雖然兩個孩子讓饒女士一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,雖然女兒的耳朵聽不見,但這對夫婦還是覺得很滿足,因為懂事的娜娜從來沒讓他們擔心過。
“去年,四年級下半學期,助聽器發(fā)生電磁干擾,雖然拿去修了,但沒辦法完全修復,聽不清楚了。”娜娜的數(shù)學成績很快降了下來,老師幫她補習的時候只能用筆談。
一只1.6萬元,兩只3.2萬元,這只是普通助聽器的價格。但對這戶以賣菜為生的家庭來說已經(jīng)是筆巨大的款項了。
“沒辦法,只能先修著用,我們再努力籌籌錢。”媽媽想和女兒說話,必須面對著她,用很慢的速度讓娜娜讀懂她的唇語……(2610603)